企业长青的筋骨与免疫:
漫谈企业风控与员工思想转变
★ 山西建工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王与阁 ★
“南山有寿,不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南山历经亿万年风雨侵蚀而岿然屹立,不崩塌、不流失,奥秘正是源于其深植于大地、坚不可摧的坚实筋骨。这筋骨,是支撑,更是抵御一切侵蚀、确保自身安全的免疫密码。
我们建工企业,正如一艘航行于经济大海的巨轮。风浪无常、暗礁潜藏。欲行稳致远,成就百年基业,我们同样需要有撑起企业百年基业的“南山之骨”。这个“骨”,便是企业的精气神,便是企业运行的指导大纲。这个精气神与大纲的核心命脉之一就是企业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与稳固。一套完善稳固的风险防控体系也是企业的免疫系统,不仅可以“治已病”,也可以“防未病”,对企业的“病痛”可以形成自然免疫,使企业运行安全稳健。
回望征程,风险如影随形。构建并有效运行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体系,关乎企业存亡,更维系着我们企业数千员工及其家庭的福祉。
自2016年以来,为了更好解决被诉案件,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搭建我们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九年磨砺,我们的风控体系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终成今日能指导我们企业生产经营的坚实支柱。这份成就,凝聚着历任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集团法务团队倾注的心血与汗水。
九年来,我们的风控体系边运行边完善,全员风控意识从萌芽走向自觉,企业经营状况亦随之改善。但随着近年全球经济寒流叠加建筑行业凛冬,我们的企业尤其是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点再度凸显,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被诉案件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被执行案件也时有发生,有时涉及金额较大,对企业现金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
部分基层单位及项目核心管理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或疏于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或怠于对生产经营风险进行及时有效把控,致使项目成本控制难度加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整体利润率不达预期。
一些基层单位在遇到难题或复杂局面时,习惯于向上寻求集团公司层面支持和协调,立足自身、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意识和力度还有缺欠。
建投集团原总法律顾问贾慕晟先生曾多次警示:“任何一个案件的爆发,背后都是管理缺失的折射。”斯言诚哉,振聋发聩,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深刻反思!
如果我们的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关键岗位的员工,都能像经营自己的家业一样对待岗位职责,将风险防控的相关要求刻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在实处,案件洪峰如何能卷土重来?
如果面对难题,大家想的是“我能做什么”,而非“这事该谁管”,“等靠要”的思想如何能蔓延?
如果成本意识、风控意识能真正融入所有管理人员的血液,成为我们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的本能,我们的利润率是不是就能实现有效提升?
问题的核心在于各级管理人员责任未能穿透到底,思想未能真正转变。风控系统再好、管理体系再完善,若只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甚至锁在抽屉里,它终究是“死”的筋骨,无法真正激活免疫基因。
所以,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遵章守纪、依法经营的标杆,严格按照风控体系的指引开展工作;还要强化学习,持续宣贯,入心入脑。面向基层员工、新入职人员,反复深入地传导风险防控理念与要求,使其对企业规章与风控体系了然于胸,运用自如。(对于风控体系的具体执行和步骤请大家参阅风控手册和典型案例汇编,这里不再赘述。)
何谓高质量发展?于我们这种传统施工企业而言,高质量发展即意味着:全方位筑牢风控防线,精打细算降本挖潜,全力以赴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当前,我们正全力拓展风光储、收费公路、非煤矿山等新业务板块。这些新领域,既需要我们潜心钻研、吃透业务精髓,更呼唤我们以加倍审慎的态度强化管理与风险防控,确保效益最优。
集团公司近年全力推行的“大商务管理”,其核心要义在于强化项目管理、降本增效。这与我们一贯强调的,全体员工要将风控体系烂熟于心,在生产经营各环节扎紧风控篱笆可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风控体系、规章制度、大商务管理,皆为治企之器。利器在手,关键在于持器者的心与行。唯有各级员工端正态度、严格执行、善用工具,方能管好企业,防风险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我们要视企业如家业,待公事如家事。唯此,我们的企业方能蒸蒸日上,项目利润方能摆脱低迷甚至亏损的泥淖。
我曾在风险防控大会上将我们的企业比作在经济大海中航行的大船。这艘大船能否在惊涛骇浪中平稳前行,系于船上每一位“操作手”是否具备尽职尽责的态度与雷厉风行的作风。试想,若瞭望手失职离岗,大船可能触碰冰山;若掌舵手擅离职守,大船航向必然发生偏差;若更多的操作手都敷衍塞责,纵使大海风平浪静,倾覆之险亦如影随形,船上的人员皆可能葬身鱼腹。
这个比喻再次昭示,风险防控对于企业,是筋骨,也是全员、全过程的生命工程。唯有全体员工从心底认同“企业即我家”,发自肺腑地愿为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风险管控倾尽全力,我们这艘企业巨轮,方能无惧任何风浪,再大的难关也能从容化解,向着基业长青的彼岸坚定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