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型智能管理护航战新产业新征程
★集团公司总部 郝鹏飞★
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征程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深入践行“12368”战略行动方针,弘扬“和・合”企业文化精髓,不仅关乎当下发展成效,更决定着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与转型产业的蓬勃崛起。在此宏伟蓝图中,安全管理已超越传统“兜底保障”的单一角色,成为支撑战略目标实现、驱动产业升级、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性要素与战略型资产。
在当今社会中,城市建设已经从快速增长过渡到存量提质增效阶段,作为传统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终将突破传统主业范围,顺应形势进入新赛道。“安全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这一点毋庸置疑,如何为新赛道中新业态、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必将作为今后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一定程度上,BIM全流程管理、物联网和智慧工地技术、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等新质生产力已经在集团公司内开始应用,EPC和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概念也深入人心。在这种趋势下,安全管理必须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搭建更高效的企业安全监控平台,减少人力的同时提高风险识别率。因此,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的战略升维,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形的“守护盾”。
企业“一把手”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两级领导班子必须树牢“以人为本,安全是最大效益”的理念,坚决摒弃“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投入”的侥幸思想,将安全管理置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把安全生产责任精准传导至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位员工。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与“三管三必须”原则清晰界定:安全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各级领导的“分内事”、各职能部门的“必答题”、全体职工的“必修课”。唯有培育“人人学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守安全”的浓厚文化氛围,才能让全员安全责任落地生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推动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预警化转型,进而建立长效的“全链条”管控机制,为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从集团公司前两年探索使用指挥型安全帽,到后来开始搭建智慧安全监控中心、赵北峰项目的智慧工地建设,再到设立“行为安全之星”“安全卫士”等激励机制,在“全链条”的安全管控机制构建上已迈出步伐,当下我们更需要思索的是如何从“人防”“技防”“物防”上多维度协同发力,坚定地从筑牢企业根基防线角度出发,持续完善“全链条”应用技术措施,让“全链条”管控真正落地见效。
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绝非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通过定向投入高风险领域,为工人配备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部署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与演练保障等,将资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风险抵御能力——用技术手段替代人工盯防的短板,用硬件升级筑牢物理防护屏障,用充足的应急准备提升事故处置效率。这种精准投入不仅能从源头预防事故、降低损失,更能让“安全合规”成为施工全过程的固有属性。安全投入绝不能止步于财务报表上的计提数字,我们必须推动这项投资“穿透纸面”,通过靶向式的精算管理,确保每一笔预算都直指核心风险,提高安全投资费效比,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坚实的防护体系与价值储能。
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持续提升风险预控能力与全员责任意识。在安全监督管控过程中,将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部门、项目及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风险预控是根本,建立双防双控机制,落实安全策划制度,提前发现并消除潜在风险;人员素质是保障,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过程监管是关键,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科技赋能是趋势,借助先进的“技防”措施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应急能力是底线,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奖惩机制是动力,通过合理的投入与明确的奖惩机制,激发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持续改进是常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构建责任穿透、风险预控、科技赋能、文化驱动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预防转型,切实筑牢“零事故”生命防线。
面对施工企业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新形势下的挑战,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深化改革,向智能化、融合化、韧性化方向迈进。
“智能驱动”提升本质安全
深化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感知全域化、预警智能化、决策精准化、处置高效化”的智慧安全平台。以AI技术为例,通过对海量安全数据的实时分析与深度学习,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潜在的风险隐患,并提前发出精准预警。实现风险隐患的实时动态感知、超前预测预警、自动闭环管控,将安全管理从“事后追责”转变为“事前预防”,从“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大幅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助力实现“零伤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融合协同”凝聚安全合力
弘扬“和・合”文化,打破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安全孤岛”现象。在传统模式下,安全管理碎片化问题突出,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融合联动,导致风险全貌难以掌握,责任出现断层,响应迟缓。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实践的脱节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安全管理缺乏全员安全意识的支撑时,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融合协同要求企业从“多张皮”转变为“一盘棋”,改变安全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促使各业务部门、岗位在安全管理的框架下协同作战。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全流程共享,实现信息实时互通,提前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让安全理念融入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流淌在企业血脉中的基因。
“安全韧性”有效适应变化
施工项目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工期紧张、人员流动频繁、交叉作业众多,传统的“被动式防御”安全管理模式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风险,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失去重要资源。构建韧性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要精算安全投入费效比,更要一线的安全管理人员具备严谨的成本意识,能结合项目实际投入,杜绝表演式、盲目式增投智能化电子设备,要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通过减少事故损失、提升运营连续性、增强市场信任,实现企业长期的品牌增值,毕竟失去应用价值的表演没有“韧性”。
“和・合”企业文化是集团公司安全管理最深沉的软实力。
和
体现在人心层面,倡导“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人本理念,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及严肃的问责机制,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浓厚氛围,将安全责任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根本转变。
合
则体现在行动上,强调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共担与协同联动。管理层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以身作则;业务部门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资源支撑;一线员工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积极主动报告隐患。通过明确清晰的职责界面、顺畅高效的沟通机制以及协同有序的工作流程,汇聚起全员齐抓共管安全的强大合力。
当安全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标签,带来的不仅是“零事故”的运营稳态,更是市场信誉的持续积累、品牌价值的稳步提升,最终为企业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护城河,实现“投入-安全-效益”的良性循环。让我们以安全之“稳”,护航创新之“进”;以安全之“基”,托举发展之“高”,为企业在“十五五”新征程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构筑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