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思语》专栏 |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创造价值的思考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14:27 作者: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山西建投建工集团正站在深化改革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口。每一步前行,都需要思想的灯塔指引;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战略的罗盘校准。


奋斗者的步伐永不停歇,实干者的姿态永远向前。“建工思语”专栏将深读“12368”的战略行动方针,拆解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型密码,探寻“国内一流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愿景背后的实践路径;在这里,我们也将对话改革者的勇气、建设者的坚守,从标杆项目的锻造到人才队伍的淬炼,从品牌价值的跃升到大商务管理的深耕,读懂山西建工在时代浪潮中“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答卷。


无论是战略蓝图的解读,还是一线实践的思考,“建工思语”都期待与每一位关注建工发展的你,共话转型之策、同探发展之道。让思想的火花,照亮高质量发展的征途。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创造价值的思考


集团公司总部  赵月林


当前,建筑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市场竞争加剧、项目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三道红线”等监管政策趋严,对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资金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潜力。如何让资金管理从传统的“守财”角色,跃升为价值创造的“引擎”,是当前我们建筑企业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精准识变,全面剖析资金管理痛难点



“存贷双高”现象普遍


一方面,大量资金沉淀在项目层面或受限账户(如农民工工资专户、履约保证金等),形成低效甚至无效占用;另一方面,企业整体又背负着高额债务,承担着沉重的利息负担。资金未能有效内部调剂,整体效益被严重侵蚀。


融资成本高企与结构失衡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融资结构不合理,短债长用现象突出,导致再融资压力大、流动性风险积聚。同时,缺乏有效的成本管控机制,融资利率议价能力有待提升。


资金风险点多面广


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周期长,资金链管理复杂。流动性风险(兑付危机)、操作风险(支付差错、舞弊)、信用风险(业主拖欠、分包商履约)、利率汇率风险等交织叠加,风险识别与管控难度大。


资金集中效能待释放


虽然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多年,但受制于分子公司众多、账户分散、信息化水平不一、地方监管政策差异等因素,“应归尽归、应可视尽可视”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资金池效应未能最大化。


产融结合深度不足


资金管理与实体业务(市场开发、项目运营)的结合尚显松散,未能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输血”功能和金融资源的“嫁接”作用,对提升主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直接贡献度有待提高。


把握机遇,激活资金价值创造新引擎



挑战中孕育机遇。当前环境也为国有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策窗口期

国家持续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基础设施投资、绿色金融、REITs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把握政策红利,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


金融科技赋能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为构建智能化的司库管理体系(涵盖账户可视、资金预测、风险预警、智能决策)提供了强大工具,极大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和风控水平。


内部改革深化

国企改革深化行动要求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资金管理作为核心财务职能,其变革与价值创造正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层重视与资源投入。


信用价值凸显

在信用分层的市场环境下,大型国有企业的优质主体信用是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维护好、运用好这一信用,是获取低成本融资的核心竞争力。


赋能增效,重塑资金管理新格局



目标决定方向,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核心目标应聚焦于:以安全为底线,以效益为中心,以风控为保障,以赋能主业为根本,最终实现资金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筑牢根基:诚信体系与账户管理的标准化


强化诚信体系建设

将企业信用视为生命线。建立健全覆盖全集团的信用管理体系,将信用评级关键指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履约表现等)纳入考核。严控对外担保、重大诉讼等风险事件,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维护和提升主体信用评级,为低成本融资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

严格执行账户开立、变更、销户的集中审批和线上流程。依托资金管理系统,实现所有账户“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坚决清理冗余账户,持续提高资金归集度和可视度,为集中管理效能释放打下基础。


提升效能:预算统筹与集中管理的精细化



强化资金支付预算刚性

将年度、季度、月度资金收支预算做精做细,与生产经营计划、投资计划紧密衔接。强化预算执行分析监控,确保资金支付有序可控。通过精准的现金流预测,优化资金配置,减少不必要的闲置和融资。


发挥资金池核心枢纽作用

最大化利用资金集中成果。集团公司统一调度,高效调剂内部余缺,显著减少外部融资依赖。集中沉淀资金形成规模优势,提升与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并为重点项目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优化结构:融资管控与成本压降的精准化



加强融资预算与规模管控

坚持“量入为出、风险可控”原则,科学设定融资总额和分单位额度。建立融资需求与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现金流等关键指标的动态匹配模型。严格融资审批,严防表外融资、过度融资。


动态优化融资结构

深入研究项目周期与现金流特点,推动融资期限与项目生命周期相匹配,尽可能“以长换短”,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和再融资风险。平衡直接融资(债券、ABS、REITs)与间接融资比例,分散风险,拓展渠道。


全力压降融资成本

扩大授信储备:深化银企战略合作,积极对接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及低成本资金渠道,争取更大授信额度和更优利率条件。


创新议价机制:探索承销费率与发行利率挂钩的激励机制。大力推动“高息置换”,用低成本债务替换存量高成本融资。


把握政策红利:密切关注并积极运用专项债、绿色贷款、基础设施REITs等政策工具,获取低成本资金。


挖掘效益:存量盘活与数智赋能的精益化



攻坚克难盘活受限资金

分类施策,深入研究各类受限资金(保证金、监管户、专项款)的特性及政策边界,在法律合规前提下,探索通过现金管理产品、结构性存款、银行保函置换等方式,最大限度释放资金活力,提高收益。


提升资金竞争性收益

在保障安全流动性的前提下,对可归集沉淀资金实施竞争性存放,通过协议存款、招标等方式提升存款收益率,探索合规的短期现金管理工具。


深化数智化风控应用

对标行业司库管理标杆,持续升级资金管理系统。构建涵盖大额资金流动、债务到期、汇率利率波动、融资担保等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测算最佳现金持有量,精准防范流动性风险,实现资金风险的可视、可控、可承受。


服务实体:产融结合与价值创造的生态化



赋能市场开发与项目落地

资金管理要主动靠前。利用集团公司信用优势和资金集中形成的规模效应,为重大投标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信证明和保函支持。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项目前期贷等模式,解决项目启动资金难题,助力市场开拓。


深化“以融促产”机制

金融板块(财务公司、保理公司等)要紧密围绕集团公司主业需求,提供定制化、低成本的综合金融服务。深入项目一线,了解痛点,设计融资方案(如项目融资、融资租赁),有效降低项目整体资金成本。


践行“大商务”理念下的价值创造

资金管理必须深度融入企业“大商务”管理体系。从项目投标阶段的融资方案策划、成本测算,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现金流策划、支付优化、税务筹划,再到项目收尾阶段的工程款回收、保证金释放,资金管理要全程参与、主动作为,与商务、成本、采购等部门协同,共同挖掘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点,将资金成本优势转化为项目竞争优势和利润空间。



资金管理创造价值,绝非空谈。它要求建筑企业彻底转变观念,将资金管理从后台辅助推向价值创造的前沿阵地。这需要坚定的决心、系统的谋划和扎实的行动。通过筑牢信用根基、深化集中管理、优化融资结构、精耕存量效益、强化数智风控、深融实体产业,构建起“安全、高效、精益、赋能”的现代化资金管理体系,国有建筑企业必能有效破解当前资金困局,将资金这一“企业血脉”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