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思语》专栏 | 以科学精准管理破解项目难点,靠高效务实执行守住工期底线,全面强化项目进度履约管理

时间:2025年10月14日 09:46 作者: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山西建投建工集团正站在深化改革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口。每一步前行,都需要思想的灯塔指引;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战略的罗盘校准。


奋斗者的步伐永不停歇,实干者的姿态永远向前。“建工思语”专栏将深读“12368”的战略行动方针,拆解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型密码,探寻“国内一流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愿景背后的实践路径;在这里,我们也将对话改革者的勇气、建设者的坚守,从标杆项目的锻造到人才队伍的淬炼,从品牌价值的跃升到大商务管理的深耕,读懂山西建工在时代浪潮中“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答卷。


无论是战略蓝图的解读,还是一线实践的思考,“建工思语”都期待与每一位关注建工发展的你,共话转型之策、同探发展之道。让思想的火花,照亮高质量发展的征途。


以科学精准管理破解项目难点

靠高效务实执行守住工期底线

全面强化项目进度履约管理


武利


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进度履约不仅是衡量工程管理水平的标尺,更是保障投资效益、兑现社会承诺的关键抓手。当前,随着承揽建设项目难度增大、技术复杂度提升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工期延误、质量缺陷、成本增加等问题隐患对项目按期履约造成严重影响。唯有以科学精准管理破解建设难点,靠高效务实执行守住工期底线,方能构建全周期、立体化的进度履约管理体系,推动工程建设从“按期完工”向“优质履约”跨越。



锚定工程项目难点

精准识别进度履约的关键堵点



工程建设是多要素协同、多环节联动的复杂系统,进度滞后往往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难点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精准识别堵点的根源,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从内部管理维度看


首要难点在于资源配置失衡。部分项目前期策划流于形式,缺乏可指导性,导致人工、材料、设备未提前选定,高峰期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闲置与窝工并存,材料供应滞后于施工节点。其次是技术方案实施偏差大,复杂工程的技术交底不具体、特殊工艺衔接不畅,易引发返工整改。



从外部环境维度看


沟通协调不畅会不同程度对工期造成延误。如:与质监站沟通验收事宜,与安监站、环保执法队等沟通安全文明施工事宜等,若沟通不畅会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同时,要与业主、施工、监理、设计等多方主体经常沟通,如果信息传递不及时,设计变更未第一时间同步至施工班组,或监理验收标准与施工要求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工序返工、验收延误,影响工期,形成“难点未破、新堵又生”的恶性循环。



科学精准管理

构建难点破解的系统方法



科学精准管理是工程建设的关键支撑,唯有摒弃“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精准手段统筹资源与工序,提前策划,主动出击,才能将难点转化为进度推进的“突破口”。


以“数据支撑”实现需求精准预判

打破“拍脑袋”式资源规划,依托成本测算软件,建立项目全过程数据测算体系。在项目启动阶段,通过BIM模型模拟施工流程,精准计算各工序所需的人力数量、机械台班、材料用量及时间节点,提前配备好人、材、机等资源,避免人等料或者料等人的情况发生。同时,通过历史项目数据分析同类型工程的各类难点发生率,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将资源准备从“被动响应”转为“主动匹配”。


以“分级调度”压实责任闭环

建立“项目经理总体指挥—责任区划分—班组执行落实”三级调度机制,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项目部每周召开调度会,聚焦重大难点问题,协调相关政府部门、业主、设计等多方资源,明确解决时限;责任区负责人每日汇总各片区进度,针对中小型难点现场调配技术人员与设备;班组执行层实行“定时汇报”制度,实时反馈工序堵点,确保一般问题及时响应如期得到解决。


以“动态管理”适应现场变化

工程建设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动态管理的本质。如,建筑工程可能会遇到地质条件与勘探结果不符的情况,或者天气因素影响施工进度,面对众多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必须及时调整计划,重新组织生产要素,避免因此造成工期拖延及成本超支。



高效务实执行

筑牢工期底线的行动支撑



管理的科学性需靠高效务实的执行力来落地,若“光有方案、没有行动”,再精准的方案也只是“纸上谈兵”。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执行、以“责任闭环”强落实,才能守住工期底线。


以“清单化管理”明确执行路径


将项目总工期分解为“总目标—阶段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形成可量化、可考核的“执行清单”。清单中明确每一项任务的责任主体、完成标准、时间节点及验收要求,避免“任务模糊、责任推诿”。同时,实行“清单销号制”,完成一项、销号一项,未完成项需说明原因并制定补救措施。


以“过程管控”防范执行偏差


强化“事前交底、事中监督、事后复盘”全流程管控,确保执行不打折扣。事前,针对关键工序开展技术交底培训,事中,采用“双检制”(班组自检+项目检查),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与进度进行同步核查,杜绝“质量不达标需返工、制约进度推进”的问题发生;事后,每日召开复盘会,分析当日执行偏差原因,真正做到“六有工作法”的闭环。


以“激励约束”激活执行动力


执行的效率离不开制度的“正向引导”与“反向约束”。建立与进度履约挂钩的考核机制,与班组签订进度责任状:对提前完成阶段目标的班组,给予现金奖励、荣誉表彰;对未按计划完成且无正当理由的,按进度责任状约定给予罚款、约谈负责人,情节严重的果断更换。同时,关注一线员工实际需求,保障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激励+约束”双管齐下,将“要我执行”转化为“我要执行”,大幅提升执行效率。



全面强化履约管理

构建项目全周期保障体系



进度履约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贯穿项目策划、建设、交付的全周期工作。唯有将科学管理、高效执行融入管理各环节,才能实现从“单方面突破”到“全系统保障”的升级。



在前期策划阶段

需将履约目标纳入项目整体规划中,明确进度、质量、成本的平衡关系,避免“重工期、轻质量”或“重质量、拖工期”的极端倾向。同时结合大商务管理,建立“履约成本风险预测机制”,对政策法规、市场环境、技术难度、施工工序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做出全面、精准、有指导性的项目前期策划书。


在建设实施阶段

加强多方协同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业主、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的实时消息互通,避免因沟通不畅、信息传达不及时导致的履约偏差。


在交付收尾阶段

提前制定验收计划,明确各分项工程的验收时间、参与单位及标准,避免“验收环节拖延工期”。同时,开展履约复盘,梳理项目建设中的难点破解经验、组织与执行的不足,形成“项目履约总结”,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



工程建设的进度履约,既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责任担当的检验。当前,随着新型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的大量实施,对履约管理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唯有始终以“科学精准管理”为前提,以“高效务实执行”为抓手,精准破解建设难点、坚守工期底线,才能实现“全周期、系统化、高质量”的履约管理,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既能“按时完工”,更要“优质交付”,助力企业高效经营。